
《情系长岗坡》在北京首映 《中国长岗坡之歌》正式发行
发布时间 :
一段镌刻在南粤大地上的“人工天河”传奇,跨越山河,亮相京华。8月16日,“助力云浮市罗定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”系列微电影微短剧《情系长岗坡》首映礼暨纪录片《水问·中国长岗坡》、音乐微电影《罗定一家人》观摩座谈会在北京举行。当日下午,《中国长岗坡之歌》发行访谈会同步举办。
来自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、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、中央新影集团等单位和宣传、文艺、影视制作、学术、媒体等领域的专业人士,以及众多专家学者和艺术家,共同聚焦以长岗坡渡槽为代表的罗定文化资源,探讨其创新发展的前景。
《情系长岗坡》拍摄现场。资料图
北京首映
看见更丰富的长岗坡
巍峨的长岗坡渡槽横亘沃野,跨拱如虹,槽身绵延,一端接青山逶迤,一端隐林海苍茫,气象万千。
这座被誉为“南粤红旗渠”的工程,始建于1976年。5200米凌空飞渡,全凭建设者肩扛手凿、血汗铸就,铭刻着南粤儿女战天斗地的坚韧脊梁与使命担当。如今,它已荣膺国家3A级旅游景区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承载着跨越时空的建设记忆。
今年3月,以长岗坡为主题的系列文艺创作在罗定启动。数十家权威机构代表参与其中,汇集了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及一级演员,致力于以光影艺术深情再现“人工天河”的感人故事。
历经半载精心打磨,创作硕果诚意呈现。16日上午,与会嘉宾共同见证了《情系长岗坡》的首映,并围绕纪录片《水问·中国长岗坡》、音乐微电影《罗定一家人》的内涵与艺术价值,与主创团队进行了深度座谈。
四十多年前,万众一心的热血沸腾,托举起这条“人工天河”;四十多年后,光影艺术的深情凝望,为这段红色基因注入了当代活力。围绕如何进一步擦亮“中国长岗坡”这一闪亮的文化名片,与会嘉宾思想激荡,智慧交融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近年来,云浮罗定持续挖掘长岗坡渡槽的文化价值,已推出连环画《中国长岗坡》,以及《长岗坡纪事》《永远的长岗坡》《人工天河长岗坡》等专题片和主题微电影《根》,并创作大型现代粤剧《长岗坡》。此番系列影视作品集中亮相,展现了“长岗坡”文化资源更为丰富多元的面貌。
一场座谈
追溯真实动人的细节
四十余载光阴流转,无数追寻者慕名而来,探寻长岗坡渡槽的建设历史,感受其蕴含的价值。今日之长岗坡,已荣列国家3A级旅游景区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水利部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、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名录,并获评广东摄影目的地、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重点建设示范点、乡村文旅目的地等称号。
当日下午,“一心为民筑‘天河’——《中国长岗坡之歌》发行访谈会”举行。《中国长岗坡之歌》的主编、副主编详述了书籍的创作过程。
《中国长岗坡之歌》
“渡槽建成后,全县农田全部实现了旱涝保收,县城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得以解决,大大促进了罗定经济的发展,改善了罗定的生态环境。更宝贵的是,渡槽建设留下来的‘一心为民,敢为人先’‘艰苦奋斗,科学决策’‘相信群众,依靠群众’‘善于担当,一张蓝图干到底’的精神内涵都值得记录和发扬。”《中国长岗坡之歌》的主编梁伟发说。
《中国长岗坡之歌》主编梁伟发
北京大学教授徐寒认为,发布新书是“为精神修一条渠”,让可能被岁月磨蚀的故事,重新鲜活起来,让长岗坡的意义传播得更远更深。
北京大学教授徐寒
会上,征文获奖代表、专家学者及文艺家们陆续分享了品读感悟,共同追溯长岗坡建设历程的厚重历史价值,深刻阐发其跨越时空的启示意义。
与会专家认为,上述作品以光影艺术赋能红色基因,以文学承载历史记录,构筑起长岗坡故事的立体叙事,为“中国长岗坡”文化名片注入新活力,推动其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走向全国。
从三月岭南的创作播种,到八月京华的硕果绽放,“人工天河”跨越地域与时空,赢得了广泛共鸣,“中国长岗坡”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。
(来源:云浮发布)